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Meta 又出自家報告了,是 2021 Q4 的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》(正名,Widely Viewed Content Report:What People See on Facebook)。同樣地,整合去年 10 月至 12 月的動態消息(News Feed)內容,不計廣告、不計 Watch、Marketplace 等等,只專注自然觸及的數據,揭視美國「最 Organic 的 Facebook 內容生態」。

有興趣看上期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》的朋友,可到以下文章

越來越少看到朋友的帖文

下圖統計美國用戶在 News Feed 接收帖文時,看到的內容究竟是來自哪裡的。

與上一季相似,大多數(51.1%)用戶都是看到朋友/追蹤的帳戶的貼文。

然而,我想強調的是,這項前值本是 57%,相差的 6% 都被其他途徑瓜分了。

亦即是說,美國用戶從朋友/追蹤的帳戶看到的貼文少了 6%,更多的是來自專頁、群組等的內容。

這可能都代表著Facebook進一步商業化,起碼「朋友」的「聲音」被漸漸掩蓋。

作為對比,來自專頁內容佔比提升 1.7%、來自群組內容佔比提升了 0.4%、無關聯內容佔比提升了 2.7%、其他內容佔比提升1%⋯⋯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帖文內容的外部連接(Link)

首先,在帖文中加入外部連接(Link)的用戶仍然佔少數,只有 14.2%;相反,85.4% 的大部用戶,都不會在內容中加入外部連接。

與上季比較,加入外部連接的人卻多了約 2%。

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Domains 都去哪?Tiktok佔第二!

接下來,報告亦統計美國的 Facebook Post 之中,頭 20 名外部網域花落誰家。

而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一定是 Tiktok!上年排行第 6 的「tiktok.com」,Domain 有 110.7M 瀏覽量,如今卻一躍成為第 2 名,擁 139.7M 瀏覽量,多了足足 29M。

作為對比,「YouTube.com」只上升了近3M、而「amazon.com」、「twitter.com」的瀏覽量卻是倒退的。

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Facebook上,最多人看的Link是?

再一個佐證證明,Tiktok 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。官方統計,美國最多用戶看到的10 條 Link 之中,第 1、4、9 位都是「tiktok.com」的,與之「抗衡」的「YouTube.com」呢,都可以佔上第 2、5、10 位⋯⋯

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極爭議!最多人看的 Page已被移除

值得放大的一點是,下表列出本季度瀏覽量最高的 Facebook Page,但諷刺的是第一名的Page,竟因為違反社群守則而已被官方移除。

這樣是不是代表平台上獲得很多關注度的Page 可能是負面的?還是因為有某種影響力而被移除呢?尤其是大家都在抱怨官方「禁聲」的輿論之下,的確存在很多幻想空間⋯⋯

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最多人看的內容是「類抖音片」

淪陷了、淪陷了⋯⋯

還記得上次報告點出一個奇怪「字海」Post 是全美最多人看到的 Facebook 內容,今次卻是一條 16:9、配上澎湃音樂的娛樂影片,有92.3M 人看過。

影片真的很有「抖音感覺」,內容是一名足球員不滿女球證的判決之類⋯⋯

Meta《廣泛瀏覽內容報告 2021Q4》Tiktok影片侵蝕 Facebook!

其次,全美最多人看的 Post 之中,第 1 至 7 位都是垂直式影片,除了第 5 位的 Post 可能因為刪除了內容、變更了分享對象等理由無法查閱確認之外。

然後,第 12、13 位影片內容,還是明顯看到有「Tiktok 水印」的搬運片,看來有被「侵蝕」的傾向⋯⋯

小結:

同樣,你可以在以下連結觀看整份報告《Widely Viewed Content Report: What People See on Facebook》,當輕鬆報告看非常有價值,強調是美國背景數據,自行斟酌參考。

讀後感非常簡單,「抖音片」作為一種流行文化,正侵蝕(好聽啲叫影響)其他 Meta 旗下的 Social Media。美國是這樣,香港不知道會怎樣⋯⋯

如果你對於這份報告有任何意見或者感受,都歡迎你留言告訴我。

Similar Posts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