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
年假的美秒時光短暫,拜年三大節目:打牌、吃糕、看電影,基本上佔去小編們和 Marketer 的大半時間。所以,在這個放鬆的時刻,決定不寫硬技術,推薦一套「Facebook」的電影,一套「Social Media」的紀錄片。一起從客戶 Acc 中抽離,在影視作品中反思增值吧!

《The Social Network》(中譯:社交網絡)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《The Social Network》

「人人都識 Facebook,唔通個個都了解 Facebook?」推薦本片的主因正正是自覺對 Facebook 了解太淺。即使懂得出 Post 加 CTA、懂設置 Pixel、懂如何 Backup 兼刪 Acc,但對 Facebook 的初期、Mark Zuckerberg 的歷程卻只聽皮毛,不懂內容。

看電影無妨,反正它又不會拿你資料⋯⋯

開宗明義,電影就是講述還在學的 Mark Zuckerberg 如何與友人「構思」、創立 Facebook、擴展到全球家傳戶曉、到被不同持份者訴訟、到公司架構與情義兩難全的局面⋯⋯的一部以事實為基礎改編的「Facebook 傳記」。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《The Social Network》截田田田圖

不過,如果你對 Facebook 歷史或新聞不熟悉(我也是),要「深度享受」本片真的有點門檻,幸好本文會疏理一下,以便你看的時候不至於一頭無緒。

首先,電影涉及的人物大部分都是真實存在的企業家,真名上陣,Google 他們可以令電影更好看:

1. Eduardo Saverin:Facebook 的另一創辦人,也是 Mark 的哈佛同學。

2. Cameron & Tyler Winklevoss:兩兄弟現時為 Winklevoss 資本公司、Gemini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創始人,早年指 Mark 竊取創業想法而提起訴訟。

3. Sean Parker:曾創立 Napster,Plaxo,後來成為 Facebook 首任總裁。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Mark Zuckerberg(左)、Eduardo Saverin(右)

在此,必須提醒 Mark 的「前女友」Erica 一角為虛構人物,但對故事推進有幫助,而 Mark 亦澄清創立 Facebook 的動機並不如電影說的那樣。但描寫 Mark 易醉可能映射 Mark 酗酒的相關新聞。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Mark 的妻子 Priscilla Chan(左)、Mark Zuckerberg(右)

以下劃雷,或者你可以先看電影觀後感:看畢電影,你會知道一些名人軼事,原來 Facebook 以前叫 The Facebook、Mark 的「惡作劇」— Facemash、以及一些醜聞和股權分配的金融狀況⋯⋯

但我相信 Mark 的性格應該未至於電影那麼木獨吧?至少我認同片末的一句,「Mark 不是混蛋」。

然而,有幾幕真的「自己抽自己水」的好看,例如一開始 Mark 寫 Blog 「數臭」前女友的網絡欺凌行為;後來 Eduardo 與女友分手前,她問為何「你的 Facebook Status 還是單身?」,其實都透露了社交媒體的禍根,很多在創業期間沒想到的「後果」,最終都自食其果。

最起碼電影讓我想到的是,不懂社交的 Mark 創立讓人社交的 Facebook,卻因不懂與生意 Partner 社交而被訴訟,認真諷刺。 

《The Social Network》改編自 Ben Mezrich 的暢銷書《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》(中譯:意外的億萬富翁)。電影於 Rotten Tomatoes 獲 96% 好評,歸功於導演 David Fincher,人物刻劃細膩、情節安排緊奏,絕對認同其高度好評,值得一看。

《Social Dilemma》(中譯:社交困境/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)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《Social Dilemma》

Facebook?Mark Zuckerberg 的創業故事?Who Cares?那麼 Digital Marketing 的行業未來,巨企拿用戶的資料幹甚麼?日後演算法應該如何應用?這些問題值得現代人(不只小編)去看了吧?花費 1.5 小時,看這部 Netflix 紀錄片吧。

《Social Dilemma》提供的資訊好多,拋出的議題更多。Social Media 在盜用數據嗎?監視資本主義?虛假信息時代?心理影響?世代矛盾?網絡政擊?社交欺凌?政治煽動?社會兩極化?黃標?黑客?陰謀論?全部都有探討。(香港的黃藍政治、武漢肺炎都有提及。)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Tristan Harris,設計道德倫理學家

本片有很多值得放大討論的議題,而「設計道德倫理」這概念卻相對新鮮,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反思的。其意思就是,如何令科技產品做得「不上癮」,或者這些公司應該要為「操縱」用戶的演算法,付上道德責任地去改變之。

相反的是,目前的社交平台、科技巨擘都在研究 UIUX、「黑客心理學」,想辦法令用戶放不下手機,離不開瑩幕。例如 Facebook「向下拉」的 Refresh 系統,就像老虎機一樣,是讓人無意識地上癮的「心理魔法」。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
「沒有一個人是壞人」,所有公司都為了賺錢,看似合情合理,小編要追 Engagement 向老闆交代,他們要追 Profit 向股東交代。它們賣甚麼?它們賣人們的 Impression,甚至不惜競爭你的注意,然後一點一點地改變你的行為和認知。帳單誰來付?你要免費用 Social Media,廣告商自然來「埋單」。

試想像,當有足夠多的數據及足夠強的演算法,它就可以按照目標,預測人類的行動,「為您推薦」、「相關搜尋」都是佼佼者。每一個 A/B Test 背後,都有一堆白老鼠,就是人類自己。而你想逃離嗎?獨力一人卻很難與成千上萬的超級電腦和 AI 匹敵⋯⋯

小編必看兩套戲!當《社交網絡》變成《社交困境》⋯⋯

另外,本片還有超多深刻的金句,除了令觀賞更有感,相信轉化為金句圖出 Post 做內容行銷,起碼夠一個月份量,例如:

“If you’re not paying the product,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.”

如果你不為產品付帳,那麼你就是產品。

“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.”

足夠先進的技術都好像魔法般。

“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‘users’: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.”

只有兩個行業叫客戶做「用家」:非法毒品及軟件。

整部《Social Dilemma》都像一個「陰謀論」,訴說著有錢有技術的科技公司怎樣「操縱」及「謀利」。但你務必要看完它,因為最後的 30 分鐘,畫風一轉,它會跟你說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追不上時代的監管、不夠全面的法例條款,以及太少的良性競爭所導致,而我們有責任將之改變,因為「批判者才是真正的樂觀主義者」。

最值得回看的畫面出現在最後幾分鐘,各社交媒體的「大哥大姐」實實在在地說「我們可以/應該怎樣做」,例如關掉沒必要的通知,看 YouTube 自己選片看,不要選推薦給你的⋯⋯對抗的方法多的是。

最後,有一句一定要引用的,「這同時是烏托邦,同時也是諸神黃昏。科技不是要毀滅人類,只是有能力把最壞的東西帶出來。」共勉之。

小結:

對於《The Social Network》,猜想 Mark Zuckerberg 經歷多次聽證會,應該夠材料拍攝續集;對於《Social Dilemma》,只要我們更多地討論和負上道德責任,應該就不會再有續集⋯⋯你們認為呢?

Similar Posts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