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 3 點把你的客群擴大 3 倍,如何以一篇廣告文案同時銷售給香港及台灣顧客?
有時當我看到香港的一些廣告,會感到有點可惜,這些產品其實很有潛力可以引進台灣市場,但因為廣告用字的關係,只有香港的客人看得懂宣傳文案,因此限制了產品銷售到台灣的機會。
香港和台灣都是用繁體字,文化口味相似,地理位置相近,貨運物流也很方便,亦有很多上架商和經銷商可以替香港的公司上架貨品。
很多廣告其實只要調整一下用字,便可以從原本只能夠銷售給香港八百萬人口, 擴展到可以「勸敗 」 (台灣用字,意思是說服客人購買) 台灣的二千三百萬人,這樣客群便可以擴大到三千萬, 是原本的三倍了,這樣廣告的銷售能力不是提升很多嗎?
台灣人看香港人寫中文需要翻譯?
「 Jeanie,你幫我看看這個文章是在寫什麼? 」
在台灣,不時有些台灣朋友給我看香港人寫的文章,要我給他們解釋文章的內容。
你可能覺得很不可思議,香港人也是用繁體字,為什麼台灣人會看不懂?
這是因為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,所以當我們寫作時,難以避免以廣東話來思考,用字和語感和台灣人用國語思考是不同的。
我們寫廣告文案最重要的一點,是要清晰地傳遞貨品的優點、用途給客人 。
若台灣客人看不懂用廣東話思維寫的文案,自然難以勾起他們對貨品的興趣。
如果我們在寫作文案時,能記住以下三點,便能寫出能夠同時銷售給香港和台灣客人的廣告:
創作文案時需要注意的三點:
- 使用書面語
要打動台灣客人,我們未必需要刻意在廣告內使用台灣潮語, 亦不需要鋪排一些「台灣梗 (笑點)」,只要留意使用書面語寫作,讓台灣人能明白貨品的賣點和對他們的好處,便可以勾起他們的興趣。
香港人慣常以廣東話溝通,書面語寫作是需要刻意練習的, 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,中學時代讀中文科,你是怎樣寫作呢?
通常只要刻意練習一段時間,你便可以重拾以書面語寫作的能力。
- 避免中英夾雜
來台灣生活一段時間,我發現港台兩地溝通模式最大的差別是,很多外來名詞香港人習慣直接套用原來的英文名詞 ;
但台灣人則幾乎會把每個外來名詞都翻譯成中文。
其實文案內若偶爾有一兩個英文名詞,台灣人是可以接受的,甚至會覺得很「 酷 」;
但若整篇廣告都是中英夾雜,台灣人便會覺得「母湯」(台語,意思是「不行」,帶一點規勸的意味)。
所以香港人若果希望廣告能夠打動台灣人,便要盡量避免中英夾雜。
- 留意相同詞語在兩地之間的分別
雖然同樣是中文,但有些詞語在兩地之間的意思是不同的,以下有三個例子:
「還好」
很多香港人會以為「還好」 在台灣是代表 “OK” ,或者「幾好」 ,但實際上台灣人經常用「還好」來形容一些他們覺得 「一般般」,甚至不太好的東西,只是因為禮貌緣故,就會以「 還好」 來描述。
如果你想表達一件東西是「幾好」,應該用「不錯」。
「餅乾」
作為一個香港人,我從小到大對「餅乾」的認知是 “crackers” 。
但在台灣,大家會統稱所有脆口的零食為餅乾, 所以除了 “crackers” ,他們亦會稱呼薯片(洋芋片) 為「餅乾」。
「大陸妹」
在香港,大家通常理解「大陸妹」為 「中國大陸來的年輕女子」;
但在台灣,「大陸妹」 是一種蔬菜。
台灣菜市場內的「大陸妹」
這個稱呼是源於以前台灣沒有「唐生菜」,於是從中國大陸進口「唐生菜」, 然後稱呼為「妹仔菜」,又因為「妹仔菜」是從大陸進口,所以簡稱 「大陸妹」。
近年因為這個稱呼帶點歧視意味,所以把 「大陸妹」正名為 「 福山萵苣」, 但因為台灣人多年來已經習慣了「大陸妹」這個叫法,所以在台灣網路上仍然很容易搜索到 「 216 種大陸妹的家常做法食譜 」這種內容。
如果大家擔心寫文案時選字會引人誤會,可以先在網路上搜索一下那個詞語在台灣的意思。
大家只要留意在寫作廣告文案時, 多留意使用書面語,避免中英夾雜,和小心兩地之間詞語意思差異,便可以藉著廣告文案,擴闊產品的客群,把你公司優秀的產品,銷售給台灣的客人。
若果你對怎樣寫廣告文案給台灣受眾有疑問,歡迎留言,讓我們幫助你解決問題。